📚打不倒的勇氣 岩井俊憲|蕭辰健 釋#學習筆記 人的行動並非來自『原因』,而是具備著『目的』。 付出諸實踐之後,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價值。 人生任務: 1工作 2交友 3愛 創造性自我: 創造性、破壞性 「生病了」、「受傷了」,人生並不會就此無法翻轉。 你所做出的抉擇,才會決定你的人生。 「我是因為何種目的才變得不開心?」 與「負面情感」共處,是控制情感的第一步。 扭曲的「主觀詮釋法」來捕捉「客觀事實」。 「妄下斷論」明明事實不是這樣,卻直接下了定論,只願從該觀點來觀看事物。 但丁:「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去說!」 信賴對方,能從對方身上找出好的地方,這種人就是「能鼓勵他人的人」。 相信對方,注視著對方的優點。
行動背後,存在著「不想工作」這層「目的」。
因此,「過分的上司」並非「反抗態度」的「原因」,而是成為達到「不想工作」這個「目的」的一種「手段」。
「不論何種經歷,它既非成功之因,也非失敗之因。
我們不該苦於個人經歷所帶來的打擊―――也就是創傷,而該自行從中找出合乎目的的部分。
我們並不會被個經歷所左右,而會依照自己賦予它的意義來決定自我。」
「接納『最真實的自我』」這個習慣,其中除了「現在的自我」,也包含了「過去的自我」。
「總覺得事情不順」、「在人際關係中吃盡苦頭」之際,有時則是因為這個「個人特有看事情的方式及想法」跟周遭有著極端差距。
「個人特有看事情的方式與想法」如果落在目前所處團體的「常識」範圍內,就不會有問題。
「具建設性」、「非建設性」的想法至關重要。
在阿德勒心理學中,比起「好」、「壞」、「對」、「錯」,更為重視「具建設性」、「非建設性」的判斷核心。
「綜觀全局」
即使是你所討厭的人,只要從各種角度來檢視,之中必定會有好的層面。
不論工作或人際關係,真正應該傾力解決的,是可能會替人生及生命帶來災害的「本質性問題」。
透過對「本質性問題」與「小問題」的篩選,你一定能將自己從無意義的怒氣及人際關係的疲憊中解放出來。
若只聚焦於部分而不綜觀整體,可能會犯下極大的錯誤。
以宏觀的視角來看,並借用更多人的智慧。
去擁有更具建設性的常識(共通感)
如果無法接納自我,就會容易以否定的態度來對待別人。
1.接納『最真實的自我』
2.了解自己
3.將失敗和缺點化作精神食糧
4.與負面情感好好共處
5.思考要具建設性
6.綜觀全局
7.感同身受
8.掌握勇氣